不仅我们有这样的疑问,近一个世纪之前,我国的建筑、历史学者们也有着同样的思考。彼时,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于“中国没有唐代建筑”的论断甚嚣尘上,于是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漫长的中国古建踏查工作。
最终戳破日本谎言,第一次发现了我国现存唐代建筑的地方,便是山西。直至今天,我国发现现存完整梁架结构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均在山西。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山西现存宋辽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占到了全国的75%;元代及其之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占到全国近80%。可以说山西如同诺亚方舟一般,保护着中国古代建筑精华。
古建篇
一部上千年的古建营造史
从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到辽金巨构,带你一览晋北精华古建遗存。
在现存3座半唐构之中,其中三座保存完整的皆在山西。山西的唐代建筑主要特点是造型浑厚、风格粗犷。建筑部件用材硕大,梁架举折和缓,梁袱间结构件的制作朴实无华讲求实效。这次我们将去拜访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是我国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一座巨大的唐代木构建筑,从梁架到门窗保留千余年,完好无损,因此它被国内外建筑史学界称之为瑰宝。
在距佛光寺西北仅50公里的深山中,还有一座更古老的唐代木构古建,即比佛光寺东大殿早了75年的南禅寺大殿。
说来甚是奇妙,南禅寺建寺年代不详,仅有唐人墨书得知其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 (782年)。
武宗灭佛时,中国佛寺大都损毁,南禅寺却因规模小、地处偏僻,州府县志、佛经典籍上均无记载,竟逃过一劫。
1953年,南禅寺大殿终被发现,人们看到的是一座比佛光寺东大殿更古朴、俊美的殿宇。
建筑体量虽小,但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饱经千年风霜之后仍在诉说着唐风之雍容大度、健康爽朗。
金洞寺创建于北宋元佑八年(1093),金、元、明、清历代都有修建。寺内诸多建筑中要数转角殿价值最高,为北宋元佑八年(1093)所建。面宽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殿身檐柱较矮,明间装板门,次间为窗,窗框甚小,斗拱古朴,屋顶举折平缓,正面外观近似敦煌莫高窟的北宋窟檐。
另外,殿内还有一座具有三教合流特色的三教殿,殿内原供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与恒山悬空寺的三教殿有异曲同工之妙。
辽代的木构建筑一般用材偏大,屋面举高平缓,气魄宏伟,严整开朗,这些特点都近似唐代。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
目前留存的八座辽代木构在山西留有三座: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与应县木塔、善化寺。
站在华严寺内的大雄宝殿前,无需多言,你便知道何为巨刹,何为人之渺小。立于3.3米的高台之上,面阔九间(53.75米),进深五间(29米),1559平方米的华严寺,就建筑体量而言,无愧为中国现存寺庙单体古建筑中的佼佼者。
殿内是令人震撼的巨大礼佛空间,背后是辽金建筑设计的极致 —— 减柱法、彻上明造法,你会懂得,这些晦涩的词汇后是古人营造的智慧。
下华严寺的主体建筑——薄伽教藏殿,存放佛经之地。为全寺最古的辽代建筑,基本保持了千年前初建时模样。
殿内中央更有栩栩如生的31座辽代泥塑。佛之庄严,菩萨之慈眉,童子之俏皮,天王之勇猛,个性鲜明,排列有致,仿佛亲临西方极乐世界,绚丽至极。
若到中间释迦牟尼大佛背后,会发现另一番天地,那是令人惊叹的5间天宫楼阁。
辽代工匠以一座木制拱桥,连接中断的壁藏,浑然一体,庄严大气。桥上再建天宫楼阁,以象征佛之居所,其上斗拱无数,精巧绝伦。
而其后的藏经殿,虽体量不及大雄宝殿,但在建筑方面承袭唐制,规模宏丽、气象庄严。且殿内藏经木柜“天宫楼阁”,被梁思成先生称之我国小木作典范,被誉为“国之瑰宝,海内孤品”。
善化寺,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柴泽俊先生《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中这样记载:“辽、金寺院的中轴线建筑和周围基址所形成的总体布局依然完整,是全国早期佛寺中惟一遗留的实例!”
辽代的大雄宝殿和金代的天王殿、三圣殿、普贤阁,三座庑殿顶、四座辽金建筑保存于一寺,体现盛唐雄浑之气。善化寺内辽金时期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特色,对于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对于唐代木构建筑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如斜拱的建筑支撑构件与传统斗拱结合)。
八大辽构之善化寺大雄宝殿 @艺旅文化
善化寺大雄宝殿内部@艺旅文化
金代遗构之善化寺三圣殿 @艺旅文化
应县木塔作为八大辽构之一,年纪近1000岁,身高65.84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是全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时称“释迦塔”。
“远看擎天柱,近观百尺莲。” 这是一座令人连连惊叹、百看不厌的绝世宝塔。站在它的面前,你才能真正感受它的硕大,并为其通体的精妙结构而震惊。
应县木塔 @艺旅文化
整座木塔全部为榫卯结构,3000吨木制构件互相咬合,一共有54款不同类型的斗拱,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艺旅文化
而木塔看似有5层,实有9层,每两外层之间有一暗层。外层是软性连接的斗拱结构,内层是坚固刚硬的结构层,结合全塔的榫卯结构,刚柔并济,耗能减震性能优秀。
这些合力保证了木塔历经40余次地震、200余次枪击炮轰、无数次电闪雷击,仍能屹立不倒,巍然挺立于世人面前。
除去声名显赫的三座辽代木构建筑,还有深藏在笔架山间的觉山寺塔。觉山寺深处北太行腹地,太行蒲阴陉风光雄奇、景色秀美,辽代古塔线条流畅、雕饰精美,当得上天人合一的杰作。
@都护在燕然
山西多处寺庙古迹多在平地村庄之内,觉山寺则因背依觉山而得名,俯瞰唐河,四周群山环抱,寺庙与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堪称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典范。
@都护在燕然
其中的辽塔建造十分考究,为典型的辽代密檐塔,塔身八角形,塔身十三层塔檐造型一致,排列整齐,逐层内收,线条整齐,给人一种秩序美。塔基外饰精美砖雕,雕题材丰富,以狮首、力神、天女等最为生动。
金代山西建筑存量较多。金代开始普遍使用减柱法、移柱法、巨大的补间铺作来进行建筑空间结构上的全新尝试。总的来说是一个既对前朝法度予以继承、又对时代需求予以呼应的时期。
佛光寺前院北侧,有一座重要建筑,就是文殊殿,建于金代天会十五年(1137)。文殊殿面阔七间,达33米,进深四间八椽,为18.3米,单檐悬山顶,体量庞大,形制奇特,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悬山顶建筑实例。
倘若看过了唐宋辽金建筑,再来看元代建筑,便不觉得元构有宏大、壮丽、巍峨的感觉,用材规格也不如唐宋那样规整严谨,许多自然材料剥皮后稍加砍制即使用,更显实用质朴。
除去完整的古建脉络,寺观彩塑也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看点,古老的佛殿内陈列着历代的彩塑。
佛祖庄严、菩萨悲悯、弟子聪慧、天王孔武有力,不同时代的彩塑艺术风格在此交织,汇聚成一部唐以来的寺观彩塑通史。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曾绘于书卷之上的画作我们已很难见到,大篇幅的画作更是少之又少。而在山西的古寺中,却藏着不少的顶级壁画,从唐宋至明清,可谓是延续不断壁上丹青。
弥勒说法图,佛光寺唐代壁画,图源:《山西古代壁画精粹》
毗沙门天降妖图,佛光寺唐代壁画,图源:《山西古代壁画精粹》
佛光寺东大殿不仅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作,殿内的塑像、壁画、墨书题记均为唐代原作。
古老的岩山寺,是五台山北麓上山的必经之地,其壁画大量世俗生活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且原真性极高,堪称绘制于墙壁上的金代版《清明上河图》。
岩山寺壁画整体构思巧妙,局部刻画细腻,如同是一部汇集了宋金时期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与民俗风情的壮阔史书。
历时十多年绘制而成绝美的岩山寺壁画背后,是金朝宫廷画匠王逵对北方故土的无限眷恋,对北宋故国的深切追忆。
在公主寺的大佛殿的四壁,绘着一幅极为精美的仙佛鬼神及历史亡灵朝拜佛教世尊的水陆画。壁画人物众多,形成诸神立佛、群仙赴会的庞大场面,融儒、释、道三教教义。
云冈石窟作为西来像法在中原大地上绽放的一朵璀璨之花,其一改河西地区石窟寺泥塑、壁画、木雕等艺术模式,直接比照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筑,在东方首次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全石雕性质的佛教石窟群,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
宿白先生在论述云冈石窟的重要性时说:“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它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新模式,很自然地成为魏国领域内兴造石窟所参考的典型……”,“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任何其它石窟所不能比拟的。”
于是,在15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能在云冈石窟,感受到北魏王朝的皇家风范。